English

从“无心”到“有心”

藏品拾趣
2000-02-24 来源:光明日报 殷小林 我有话说

“真是一个有心人”。这是许多人在参观了“殷小林古代灯具收藏展”之后,对我的评价。而我却总感到受之有愧,因为最初的收藏的确是无心的。当我搜集的各式油灯摆满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,已经妨碍家人正常生活的时候,我甚至觉得这些灯具成了负担。但是当我细心地把近三百件灯具按年代排列好,竟吃惊地发现,这些不起眼的小油灯已经构成了一部古代灯具发展史。我意识到,这决不仅仅是灯具的演变过程,而是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历史。就是从这一刻起,我从“无心”变得“有心”了。

我的收藏从八十年代中开始,喜收杂项,没有专题。几经上当受骗之后,选定专题,收藏古代灯具。说起来,有几分偶然。我常想,自己就像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武陵人,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中。

我的收藏从八十年代中开始,喜收杂项,没有专题。几经上当受骗之后,选定专题,收藏古代灯具。说起来,有几分偶然。我常想,自己就像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武陵人,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中。

从得到第一盏灯到现在已不止十年了,搜集到的历代灯具有六百多盏。这些灯具大部分是来自北京的各个文物、旧货市场。而劲松的潘家园市场更是我每周必去的地方,虽然这里大多是工艺拙劣的“新活”和经过“做旧”处理的假货,但也确有一些“好东西”藏身其间,等着人们去寻觅,就看你的“眼力”如何了。一般情况,我逛得仔细,几乎每处都看,经常能有意外的收获。花钱不多,便能买回自己喜爱的“宝贝”,那种快乐和满足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。

我最古老的藏品是十几盏汉灯,距今约两千余年。一盏铸铁豆形灯,满身锈蚀,像风烛残年的老人,目睹了历史的沧桑之变。那盏灰陶胡人俑灯,记载了汉民族团结奋战,抵抗外来侵略的史实。汉阙石灯,不论是古拙的造形,还是简练的雕刻手法,都透出汉代艺术风格的朴茂之气。使人不禁想起“昔时曾照,汉家陵阙”的词句。而那盏绿釉陶灯,圈足上布满了精美的动物浮雕,似乎向人们讲述着古人的狩猎和放牧生活。还有那盏青铜龙首行灯,构思十分巧妙,执柄化作长颈龙头,三足颇似龙爪。造形大方、制作精美。底部的插孔告诉我们它是某件大型豪华灯树上的一盏。这种灯树决非普通人家所用之物。行灯虽小,却通体透出王家的风范。

盛唐是中华民族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诸方面都有着辉煌成就的年代。丝绸之路的开通,使东、西方的文化可以互相交融。壶形灯、具流盏的引入,使灯具制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。素来便有着勤俭、节约美德的唐代古人还发明了一种省油灯,也叫夹瓷盏。这是一种具有独特夹层构造的灯盏。上层为油池,夹层内可以储水,注入凉水后,可以降低燃油的温度,减少蒸发,达到省油的目的。据《陆放翁集·斋居记事》中记载,“蜀中有夹瓷盏……可省油几半。”这种省油灯发明于唐代,流行于宋、元,到明清时期仍然广泛使用。在我的展柜上有十几盏各式省油灯,年代自唐以后,跨度逾千年。材质上有陶、瓷和锡等,形式上有敞开和封闭之分。面对古人的智慧结晶,我们怎能不佩服的五体投地呢?

我收藏的灯具在不断地丰富着,经常有些中、外的朋友专程来看灯。每当这时候,我总是热情介绍。我特别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,了解这些古代的光明使者,而不愿它们在后人的记忆中消失。晚上,我们点亮几盏油灯,气氛更温馨了。朋友们围坐在那盏清代嘉,道年间的青花孔明灯周围,灯光穿过灯罩上镂空的孔洞向四外射出,无数条光线交错,形成一道道绚丽的光栅。跳跃的灯火照在每个人的脸上,使人感觉到彼此的距离更近了。这种围灯而生,浅酌阔论的情趣,真是妙不可言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